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 正文

【原创】“爱与自由”的逻辑

摘要: 【原创】“爱与自由”的逻辑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原创】“爱与自由”的逻辑LoveandfreedomAbstra...

【原创】“爱与自由”的逻辑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原创】“爱与自由”的逻辑

Love and freedom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ernal ****love ****towards their children and the potential exploitation of freedom on beloved ones.

你若问我,爱、自由是什么?我答,爱,就是自由;自由,就是爱。

中国的传统文化,实质上是并不打算赋予它的成员相对多的自由的,因为自由的累计是以某些方面的损失为代价的。从小,父母就对我们拥有绝对拥有权、处置权、管理权,作为小孩的我们,与商业社会中的物产是没有多大异同的。

幸运地,是绝大多数父母并未,把他们的小孩当做狗、猫、猪等动物来教化,不然,连存在的自由都可能被剥夺了。之前的封建家族社会,那些封建道德传统里,周围的舆论氛围都直接把个人意识形态秒杀了,更不用提及纯粹的个人主义实践了。

然而,在当下中国的父母圈子中,对子女的爱愈来愈成为了对子女自由和个人意识的侵占,可,我的结论是,爱的越多越深,则这个子女的自由和个人域就会变得越窄越有限。

孩子还没有出生,父母就计划了这个孩子的人生轨迹,吃什么奶粉、读什么书籍、穿什么衣服、理什么发型等等。说是要喝最高级的国外奶粉,然后一罐子花掉了差不多整个家庭一周的收入,以此来表现他们对这个小孩的至切的爱,那直接的后果,就是这中间的爱所引致的机会成本,就会间接地附加在这对父母对该小孩自由的侵蚀。

试想,一对新晋父母去奶粉超市为其新生婴儿购买奶粉,假如有两罐价格分别为300元和400元的奶粉成为这对父母的备选项目,那他们的奶粉购买选择暗含着什么呢?

若这对父母有一些意见差异,母亲坚持购买400元的质量最好的进口奶粉,而父亲却认为300元的国产高档奶粉符合家庭预算,那这母亲与父亲间对奶粉购买价格100元区间的差异意味着什么?

看起来是母亲更爱护她的小婴儿,希望给他最质量上乘并且即使可能带给家庭预算紧张也要卖给小孩;可这高出的100元所包含的机会成本,却往往成为母亲将来侵占小孩自由域的价格,这个价格越高,意味着母亲对该小孩自由侵蚀的可能性越大。

有姐姐、妹妹两个小孩在这个四口之家,妹妹基本用着姐姐曾经穿过的却也挺新的衣服,姐姐总能让父母购买最新款的衣服,此处由于姐姐穿过的衣服属于家庭的沉没成本(若妹妹没有穿戴这些衣服),假设这些穿过的衣服的成本为零。

姐姐新买的这套漂亮衣服花掉了100元,姐姐只穿了它一回,就打算放弃并觊觎另一套最新款的,父母觉得毕竟这衣服只穿了一次,于是把这件姐姐穿过了一次的衣服拿给妹妹穿戴。

如果妹妹愿意穿着这件衣服,那么这父母为姐姐购买支出的100元与父母拿姐姐给妹妹穿这件姐姐穿过的衣服支出的0元,区间相差的100元,就代表了姐姐自由的将来价格的折现值。

而妹妹此次所节省的100元,就代表了妹妹为换取将来更多自由所支付的价格现值。如果妹妹愿意接受父母将姐姐穿过一次的衣服,并且姐姐也愿意把这套衣服给妹妹以此寄希望于其他更新款衣服,那就代表了姐姐与妹妹之间就同意的“自由”的价格进行了针对将来“自由”的交易。

在这次完整交易中,父母扮演了第三方可能相对中立的角色,来见证并确认这次交易是在双方同意基础上所进行的,并且担保在将来如果一方就关于“自由”的交易可能的违约,而进行裁判并且可能补偿方面的安排。

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个体之间,有一条规律——“有所获必定有所付出”,是亘古不变的,只不过收获和付出表现的方式有时候未必那么易于观察。上面提到的自由也是如此,自由无论任何时候,它都是一种较为稀缺的资源,因此自由一般都是通过一些隐含的定价机制而在不同主体间分配的。

自由要获得更有效的配置,最有效地满足自由供需双方的自由交易,那么自由的公平定价就不可不提及。大部分人会说,你是不是疯了,自由能够定价吗?

“若为自由故,爱情和生命皆可以抛弃。”然后,爱情和生命这么高尚的事物,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类社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定价,并且还在以此价格,进行各种相关的市场交易。

这里就不再过分强调爱情和生命的定价了,一个人人皆知的例子,无非就是商业保险了。人寿商业保险的核心,就在于对各个阶段某个区域死亡概率的统计,让后与该个体未来潜在收入流折现值相乘取其期望,来进行收取保费和赔付。

自由,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不管你感觉得到与否,一直是以被市场定价的方式隐形存在着的。凡是是资源,并且是一种稀缺资源,那么就应当定价进行有效分配,金融领域的风险、权益,气候领域碳排放量,政治领域的选票交易,所有这些都被定价而在各个主体间进行交易的。

接着上面关于奶粉、衣服价格区间差异的故事,我们会看到自由跟任何大自然的其他客观事物几乎无差异,他们都服从大数定律和正太分布,即都讲究一个中间状态往往占了很大比例,而极端状态很少出现的。

自由,与我们每天都要接触的利息,有很大的相似特性。在今天,一部分人选择更少自由域,以此将其借贷给那些需要在今天使用更多自由的个体,类似于,在今天,一部分人选择更少的消费,以此将资本借贷给那些需要在今天使用更多资金进行消费、投资的个体。

而今天的更少自由域是为了换回明日更多的自由域,如果那些曾经在进行自由借贷的个体,在明日支付不了曾经借贷的自由域,那就必须要将其他们的自由域割舍给我进行占领,因为这是市场交易的公平信用准则。

前面提到了,妹妹愿意放弃她在这个时段所能享有的对一手新衣服的穿戴自由,而那部分自由域的价格是三方同意了的100元,那也就相当于,在未来某个时间段,妹妹能够获得对姐姐部分自由域控制的所有权,因为这与我们所说的“时间、资金跨期配资”一个意思。

可是,如若姐姐不能够扩大她曾经通过使用妹妹出让的其自由域而创造或增长的自由域,那作为相对独立中立的第三方父母就必须通过强制执行这个曾经隐含的条约,而将姐姐未来所可能拥有的自由域进行人为地侵占,把控制的这部分转让给曾经牺牲了其自由域的妹妹。

如果,父母也跟着姐姐的步伐,否认前面允诺的隐含条约,那这个进行“自由”交易的市场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市场会逐渐开始萎缩甚至消失。

类比着看,中国政府如果通过改革开放政策,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且先富带后富”合约方式,通过借入内陆地区公民的自由域,而扩展东部沿海地区自由域以促进其发展,那么在未来,东部沿海地区就必须履行曾经隐含的合约来,偿还他们曾经借入的内陆地区公民的自由域,否则这个公平交易的准绳就会让这个自由域市场萎缩甚至消失。

那回到前面的一句话,父母对子女当下的爱,是与父母对子女明日自由域的索要,父母越是爱其子女的童年,那就意味着父母准备着单方面保有着对子女未来自由域的占有权。

如果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不能够明白那些自由域等相关概念,那父母对这个婴儿的过分溺爱,就相当于在单方面通过专制强迫的方式,让这个毫无意识的婴儿接受父母所拟定的无形自由交易条约。

简单地说,父母对这个婴儿的爱,意味着,父母是在将他们当下的自由域进行有意的缩小,而将这部分留下来的自由域转借给这个需要更多自由域但无能力获取的小婴儿。

在父母相对有限的家庭收入里,本可以用来购买书籍来补充知识的预算,现在需要砍掉来服务于小婴儿的奶粉、尿布支出,这就明显是在忍受书籍阅读的不自由,来转借给小婴儿其个人的饮食、生活方面的自由。

而如果这个小孩出生在一个家徒四壁的家庭里,父母宁愿自己挨饿、受冻,也要让小孩进入最好的私塾接受教育,那意味着,父母已经将超过一半以上的自由域,转借给这个在他这个年龄段自由域虽小但在不断扩展的小孩。

面对父母或武力强制或道德强制附加给该小孩的隐含的“自由域交易”合约,小孩在将来所失去而由父母占有的自由域就会越大,因为小孩必须承受父母寄予的教育期望所带来的压力,而且在将来,父母时不时可能会提及,当年要不是我们忍饥挨饿,供养你去最好的私塾读书,你可能早就饿死了,所以你现在应当用最大的诚意回报了。

这就是,我真正想说的,关于爱与自由,越畸形的爱,会带来越专制的氛围。父母爱护孩子,天经地义,但,此文说明的是,父母对孩子有多么无私的爱,也就暗含着,父母对孩子在多大程度上的专制。

一个婴儿,出生了,父母希望他能够变成超级富翁,然后取名,李富翁。多么好的心意,多么善良的父母,多么诚挚的爱所产生的名字,可是,反面是,多么大的专制,多么粗暴的目的,以及多么让这小孩失去自由的称呼。

父母对子女的爱,永远夹杂着父母对子女自由的剥削,要知道,父爱、母爱始终是建立在父母和小孩双方自由域此消彼长的基础上的。父母爱你有多么让他们自己受到感动,也就暗示了小孩受到的专制和压迫有多强大,只因为爱和自由是此消彼长的共同体,爱多一点,自由就会少一点。

要判断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否畸形,那就看看,子女是否拥有了足够的自由域,而拥有足够的自由域的标准,是看他们与你有多大程度的不同。

最好的教育、最优质的医疗、最先进的玩具、最时尚的服饰,如果代表了父母对子女的爱,那也就始终包含了父母对子女的自由剥夺,因为不那么好的教育、不那么优质的医疗、不那么先进的玩具、不那么时尚的服务,被父母通过个人专权作风人为地排除在这个小孩的自由域之外了。

除此之外,教育、医疗、玩具、服饰前面的“最”,却都是父母通过他们的定义而加以标签化的,若让小孩使用这些被贴上“最”字标签的商品和服务,就暗含着,让小孩强制接受这个由父母定义而加以解释的“最”字了。

这与中国的审查制度没有太多差异的,电视节目、互联网络、新闻期刊等大众传播平台都需要先通过政府审查,然后剔除那些可能会污染社会风气,带坏社会传统的部分文字、画面,最后呈现给受众的,是符合民族文化传统的健康内容。

这种做法确实能够证明政府部门是足够爱护她的公民的,可是这种过渡的关爱,却间接侵占了被关爱对象的自由域,毕竟被关爱对象失去了关于“好”、“坏”的定义自由。

你若再问我,爱、自由是什么?我依然答,爱,就是自由;自由,就是爱。

注本文系原创,转载请联络作者

爱及其所需能力

大多数人所谓的爱,不过意味着适于大众的爱慕和性吸引力的融合。例如,男性所采用是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所允许的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另一条尤为女性所采用的途径,是使自己富于魅力:通过健美锻炼、修饰仪表、穿着入时等;男女共同采用的使自己富于魅力的其他方法是:举止温文尔雅,谈吐风趣幽默,乐于助人,诚实谦虚,不矫揉造作。

还有人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人们认为爱是简单的,困难的是寻找正确的爱的对象,或者被爱。这种态度的部分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在许多传统文化中一样,爱主要还不是可以自然地导向结婚的经历。相反地,婚姻是按习俗缔结的。这样做社会才能谅解,并且认为一旦确立婚姻,爱将发展起来。在最近几代人中,浪漫主义的爱情观几乎已经占据世界。对一个很广泛领域里的人群来说,是寻求“罗曼蒂克的爱”。相对“功能”的重要性而言,这种新的爱的自由观显然大大增强了“对象”的重要性。

还有人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如果两个陌生人,像我们所有人一样,突然让他们破除陌生这堵墙,而且立即感到密切,感到融洽,那么这一时刻是他们生活中最兴奋、最激动的。对于一个身居事外、孤独、没有爱的人,这更会使他惊奇和陶醉。如果这与性的吸引力和性交结合着或同时开始,那么这种突然产生亲近感的奇迹会使他们非常容易地相爱。然而,这种类型的爱很自然不能持久。当他们十分熟悉时,他们的亲密感就越来越失去神奇的个性,直到他们对立、失望和相互厌倦,扼杀了最初的激情。但是,他们在开始时并不知道这些。实际上,他们被痴恋的强烈感情所驱使,以此来互相证明他们爱的强烈感情的“狂热”,而这恰恰证明他们先前是何等的寂寞。

那么什么是爱呢?

人具有天赋的理性。他是了解自身的生命体,他了解他自己、他的同伴、他的过去和未来的趋向。这种对他自己作为一个孤独的实体的认识,对他自己短暂的生命历程的认识,对不由他的愿望而出生又违背他的意愿而死去这一事实的认识,对他将在他热爱的那些人之前或之后死去的认识,对他的寂寞和孤独的认识,对他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无能为力的认识,所有这些都令他感到孤独和隔绝的生存状态是不堪忍受的监狱。因此人的最深切的需要就是克服分离,从而使他从孤独的囚牢中解脱出来,这就是爱的来源及本意。

爱的外在特征有哪些呢?

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最普遍的误会是设想“给予”即是“放弃”某物,是丧失、牺牲。凡人格的发展还未超过接受、索取、守财倾向这一阶段的人,便有以这种方式“给予”的行为感受。人格倾向是非创造性倾向的人感到“给予”是贫乏的。多数这种类型的人因此而拒绝“给予”。有些人在牺牲意义上将“给予”视为一种美德。他们感到,正因为“给予”是痛苦的,他们才应该“给予”。在他们看来,“给予”的美德正在于这种接受牺牲的行为。对他们来说,“给予”比接受好。这一准则意味着承受剥夺之苦比享受欢乐好。对于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来说,“给予”是完全不同的意思。“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正是在“给予”行为中,我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干。这种增强的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我倍感快乐。我感到自己精力充沛、勇于奉献、充满活力,因此也欢欣愉悦。“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并不是因为“给予”是丧失、舍弃,而是因为我存在的价值正在于给予的行为。在真正的“给予”之中,他必须接受回送给他的东西。因此“给予”隐含着使另一个人也成为献出者。他们共享已经复活的精神的乐趣。在“给予”行为中产生了某些事物,而两个当事者都因这是他俩创造的生活而感到欣慰。特别是对于爱来说,这就意味着:爱是创造爱的能力,无爱则不能创造爱。

爱蕴含着关心,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这在母亲对孩子的爱中最为明显。如果我们看见母亲缺乏对婴儿的关心,如果她不注意喂他,给他洗澡,使他身体舒服,那么就没有任何人相信她的爱,她也不会真诚地打动我们。甚至对动物或对花的爱也没有什么不同。如果一个女性告诉我们她爱花,而我们看见的竟是她经常忘记给花浇水培土,我们便不会相信她爱花。

责任感也是爱的另一特征。责任完全是一种自愿的行为,是我对另一个人表达或没有表达的需要的反应。担负“责任”意指能够并准备“反应”。母亲与婴儿,这种责任主要指对身体需求的关怀。在成年人的爱中,责任主要指对精神需求的关怀。

假如没有爱的第四个特征——尊重,那么责任有可能蜕变成支配和占有。尊重不是害怕和畏惧,它表明按其本来面目发现一个人,认识其独特个性。尊重意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成长和发展应该顺其自身规律和意愿。尊重意为没有剥削。让被爱的人为他自己的目的去成长和发展,而不是为了服务于我。如果我爱另一个人,我感到与他或她很融洽,这是与作为他或她自己的他或她,而不是我需要使用的工具。很明显只有我独立了,只有我无须拐杖也无须支配和剥削任何人而立足和前进。尊重他或她才是有可能的。尊重仅存在于自由的基础上。

不了解一个人就不能尊重他,爱的责任若没有了解作为向导便是盲目的。了解若无关心为动力,便是一句空话。了解有多种层次,作为爱的一个方面的了解没有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深入到本质。只有当我能够超越对自己的关心而按其本来面目发现另一个人时,这种了解才有可能完成。比如即使他并未明显流露出自己的情绪,我就知道他生气了。我们还可以比这更深地了解他,因此我便知道他很急躁、忧虑重重,他感到孤独,感到内疚。然后,我知道他生气不过是由更深一层的某种原因引起的,在我看来与其说他是个易怒的人,不如说他是个遭受痛苦的人,他忧心忡忡,茫然不知所措。爱的行为是充分了解的唯一途径,这种行为超越了思维,超越了语言。它是达到结合体验的大胆尝试。然而思想上的认识,只是心理学上的认识,是在爱的行为中充分了解的必要条件。为了真实地发现另一个人,更确切地说,为能消除幻觉,消除我对他存有的不合理的歪曲印象,我必须客观地认识他和我自己。只有客观地认识一个人,才能在爱的行为中认识他最本质的东西。

爱所需要自身能力有哪些呢?

首先是实践。任何事情,倘若我们不通过规范化的方法去实践,就决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它;任何事情我们只是凭着“心血来潮”而为之,那么这仅仅可能是一种美好的或是有趣的业余消遣,但决不可能成为这门艺术的主人。这也是需要一生坚持的原则问题。也许你认为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规范更容易学。一个人难道不是每天花八个小时以规范无比的方式做无比程式化的工作?然而,事实却是现代人极少有超出工作范围之外的自我规范。不工作时便游手好闲,有气无力,或用更好听的字眼说,总想“轻松”。这种对闲散的愿望很大程度上是对生活规范化的反感。正因为人们被迫每天八小时工作,既非为了自己的目的,也非用自己的方式,而是由工作节奏为他规定的,于是他反抗了,采用了一种孩子气的任性方式起来反抗。此外,在这种反对独裁的斗争中,他们变得不相信一切规范,不信任非理性权威的规范,也不相信他们自行制定的规范。然而,没有了这种规范,生活就会变得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纷纭无绪。

其次专心是掌握爱的必要条件之一。任何曾经试图学会一门艺术的人都清楚这一点。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中,专心致志比自我规范更罕见。相反,我们的文化导致了一种非集中的、涣散的生活模式,比其他地方都严重。人们可以一下子做许多事情:读书、听收音机、谈话、吸烟、吃、喝。人们是渴望地张着大口准备吞下一切——图画、液汁、知识——的消费者。我们不能专心,这从我们难以单独待着就能看出。静坐着,一言不发,也不吸烟,也不读书,也不喝酒,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的。他们会神经紧张,烦躁不安,因此,必须动动手、动动口。

再者是耐心。任何曾试图精通一门艺术的人都知道,成就任何事都需要有耐心。追求立竿见影,是永远不可能学到一门艺术的。但是,对现代人来说,锻炼耐心与实现规范和专心一样困难。我们的整个工业系统恰好促成了其反面——急躁。所有机器都是为了快速而设计的:轿车、飞机把我们送到目的地——而且越快越好。能在一半的时间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的机器就比走得慢的机器好一倍。当然,这里有重要的经济原因,但正如诸多其他方面一样,人类的价值也变成由经济价值来决定的了。对机器有用的东西,对人也必定有用——逻辑推理便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代人认为若不快速办事就会失去某些东西——时间,但人们并不知道用得到的时间干点什么,除了白白地消磨时间外。

最后,对那门艺术予以最大关注是精通该艺术的一个条件。如果这门艺术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艺徒不去学习它,那么他至多只是个好心而浅薄的涉猎者,而决不可能成为艺术大师。在这一点上,学习爱的艺术和学习任何其他艺术都是一样的。艺术大师和浅薄的涉猎者之间后者居多数,对爱的艺术而言似乎更是这种情况。

说在最后的一段话,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和经济结构建立在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如果这一结构由仅仅掺和了公平的伦理原则的利己主义所统治,那么,人们该如何做?如何在现存的社会结构中行事并同时实现爱?难道后者不意味着放弃一切个人的现实利益而共度最清贫的生活吗?这个问题已由基督教僧侣和托尔斯泰、阿尔伯特·施韦泽、西蒙娜·薇依以激进的方式提出并作了回答。认为在我们的社会里爱与正常世俗的生活基本上是不相容的。他们得出结论说,今天谈到爱不过是意味着普遍的欺诈;他们宣称,在当今的世界里只有殉道者或精神病患者才能有爱,因而一切对爱的讨论都不过是说教。

支撑资本主义社会的准则与爱的准则是不相容的。在现存的制度下,能够爱的人必定是极个别的;在当代的西方社会,爱是一种罕见的现象。这是因为以生产为中心、贪婪的商品社会的精神就是如此,以至于只有个别人能够抵抗。

但爱意味着每个人身上最终的、实际的需要。这种需要已被掩盖了,但这并不表明它不存在。分析爱的属性将会发现当今普遍缺乏爱,必须批判造成这种缺乏的社会条件。并相信有一种作为社会现象而不仅仅是个别现象的爱的可能性。

《爱的艺术》

发表评论